鸽子鸡
纪上次之后,我听从了各位老师的教导,开始攻读《伤寒杂病论》,也就是说,被正阳老师的《中医宝典》震摄了之后,开始读四大名著之一。不管看得懂或是看不懂,我的认知开始形成。在至元书院的正阳老师、秀哥、紫老师、小元子、阿心老师、杨 CY 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,慢慢将我扶上了轨道。从平脉法一二,太阳病(初),六气主客,汤头歌,都给予了我正确的认知。
万事开头难,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。我深知这一点,所以,面对如繁星般的条文、医案和药材,以及错综复杂的病理和各家说辞,我一天走一步都难。不得不感叹中医历史的气势磅礴与庞大。正阳老师在一次线上培训会中反复强调:学习书本的专业理论固然重要,但是必须要有自己的建树与思维,以及严谨的逻辑和对事物如观天,观远近和观事观人的立体认知,寻找到万物的规律,才可达到病无遁情的高度。
我铭记于心,努力使我学习的观念和态度,与之契合。我迅速整理“背”“默”“思”“悟”字诀。鉴于我的年龄阶段,气血尚平稳,所以在有条理地背诵的同时,能够每日省思和感悟。
《伤寒论》每一条(未完成)我都参考并通读了张令韶、成无己、黄竹斋、胡希恕、刘渡舟、倪海厦等名师的注解;并且在我夫人怀孕期间,学习了数遍《女科要旨》,并参考男元犀按,次男元犀按的注解。尽我能力一路为我未出生的女儿和她妈妈保驾护航。
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,我仿佛进入一个陌生的立体视界,应对我的精神认知来说,是一个“寒武纪”,我学习的所有知识,如同这个纪元里的化石与标本,它们牢牢地刻画在那里,不管地球怎样运转,它们就在那里,等着我一个个去认识。
为此,为了加速我对这些知识的学习,我经常打扰至元书吧的老师们,好在他们不厌其烦。正阳老师经常在至元书吧和工作群里回答我的医学问题,清源老师在书吧里专门设立了一个小群,每日背诵汤头歌,以及分析准确治疗如“高血压,头晕目眩,胆呕逆”等医案。秀哥经常解答书本的疑惑,包括生僻字的理解,如《黄帝内经》。紫老师经常教我如何参全息舌诊和手掌诊断,让我感知了身体的奇特。我还经常请教阿心老师易经,也请教杨 CY 老师医学知识。
近期,正阳老师开设的网络培训课程,又使我这样的小白眼界大开,大到宇宙万物的平衡,小到平脉法中的诸多脉象,整合理解。望诊中的诀窍,通过老师的话术传授,更是易懂,为了能让我这样的小白听得懂,还举了很多的例子。
这 3 次培训,我每天都在思考与悟,这比书本上的内容来得实际,却是详尽。
中医是古人的,我们得益于传承,我们享受着前人取得的成果,令人敬仰的是我们即便不断变换着不同角度,哪怕当今生存环境与前者古人如何地大相径庭,却始终是在观天地之中求中和。所以景仰阴阳的平衡,感叹万物的生机(这里的阴阳,可能与<内经>中所指不同)。如此稳定的整体,如磁铁,如地球南北极,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的极性,孤阳不生,独阴不长,为何不是这样呢?
老师教我们如何冥想成古人,这可能就是打坐的意义之一吧,在“漏下百刻”中观象于天,叹每年的天象变化,四季变化不失铢分。古人善于在气候变化、动物习性中发现规律,并且每一年判断日出方位和昼伏夜出的长短,留下符号,类比,从而以阴阳、方位等先天规律,归纳。有先天,一定有后天,如此,河图洛书,后天八卦也即形成,我猜,这就是正阳老师《中医宝典》前几章的用意罢。就是要我们悟,我记得有一句话叫做:“不知易,何行医。”懂得了万物的规律,有了古人的观察视角,我想,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辨识当今环境下的病情,就不无对策了吧。
古人推行,后人探索实践,风、热、暑、湿、燥、寒随即形成。培训会中已经明确了六气会在不同的自然季节,攻入腠理之间,慢慢透过经脉,渗入脏腑。随着节气保养气血,委实科学,药食同源,不但源于节气,同样源于气血与饮食的关联性——其实无论属于节气中的哪一个当令气,攻入哪一个脏腑,都能代表着这个脏腑的气血流动不佳,被邪气可乘,气血是流通全身的,虽然气血正常流布是不均匀的,但是该气血流通盛的地方弱,那就要针对性的(脏腑)补气血,针灸,汤剂都行。万物规律亦是如此。
比如说现在正值 3 月 4 月的“倒春寒”,冬天一过,则是气候阴阳相争,气候不平衡,只要人气血稍弱,就会在冬天结束刚褪去羽绒服的时候,中春风于后颈。从而可能就会感冒发热,出汗,此时桂枝汤主之——“大勺炒生姜大枣”就是对挑选万物属性中针对该证的口诀归纳。无论此时,或是彼时,都应证了用大地精华属性补身体气血不足,从而平衡阴阳。同时,也顺便打破了“有病治病”的俗语,仔细一想,可谓是中医挚此之道,守护着健康的标准。因为,他是用其属性,补足本身。草木或是取之之物并无硬性明确的药理特征之说,只是它的属性如此,“你缺吗?你缺就用它。”从清源老师分享的草药篇章中,我抄写到了药材也分五行六气。我猜,只是从民国之后,才赋予的药理特性之说。因为在清代,中医属国医。
再如气血,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,但是经过正阳老师的大道至简,也让小白摸清了规律。换句话说,就是什么样的年龄段,就有着什么样的气血特征,而人体在 34 岁之前,都是在有着机体气血相当增速的年纪,往后渐衰,直至死亡。而如今伴着不健康的饮食、不规律的作息、时好时坏的情绪,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气血。
气血就是联通我们的脏腑、经络、皮毛之间的协作,那也是对应着阴阳平衡的根本。从主消化的脾胃开始,在三焦输布着(通过油膜、淋巴内)精微物质的像气体一样的养分(从细到粗排列为上焦、中焦、下焦)。
所以饮食正常与否,作息、心情(五情),细致一些的医生,都能观察到可能相对应的疾病。比如判断是否有胃病,那就考验着掷地有声的洞察力。好的“上工”,也许通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、身型、脸色,甚至走路姿态和习惯性动作一眼便知胃病得了多久;也许通过一段打开心结的谈话,就可以除去病情,无需针灸或者汤剂。难道,望闻问切,不就是古人总结的关切健康的精华吗?难道不属于万物精华的属性,补足本身之道吗。
前一段时间,包括这一段时间,学生会挤爆医院,为感冒而挂水。他们或许有中阴毒,或许有太阳轻证,或许有上焦相熏拂郁,更有的,只是咳嗽,可能为了逃避学校选择挂水。这个例子其实可知,在 34 岁之前,本应无病,“暴病为气,病血者久”这些孩子,只需要拨正气血,则愈。
不说那么多了,我决定对当下的西医治疗的主要认知告一个段落。不过,在我对知识的点滴汇聚下,在至元书吧帮我迅速建立的体系认知下,在我尝试慢慢冥想成古人探索下,我的中医学习的“寒武纪”时代,会呈现爆发性增长。